研究背景

如今,数据变成了重要的生产要素,宏观经济学家觉得它可能会成为继资本与劳动力之后的第三大要素。在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举办的圆桌讨论里,来自罗汉堂的合作研究正式开始了,这项研究主要关注“数字隐私悖论”这个有意思的现象。我们忍不住好奇,消费者在隐私保护方面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偏好?
悖论假说提出
苏珊·埃塞教授经过研究,提出了“数字隐私悖论”的假说,消费者在调查中坚定地表示在意数据隐私,然而在现实里却常常随意分享私人数据,这种言行不一致的状况,使得这个假说充满了争议性,数据在生活中随处可见,用户在使用APP等数字应用时,一边抱怨存在隐私担忧,一边又轻易授权个人数据,这与假说非常契合。
研究开展情况
此次研究与罗汉堂携手展开,目的是探寻数字隐私悖论是否真的存在,以及其背后深藏的原因。研究者们努力调查众多用户,收集他们对数据隐私的看法,还收集他们的行为数据。研究者们通过严谨分析海量数据,尝试解开数字隐私悖论的神秘面纱,进而了解用户数据授权背后的真正逻辑。
悖论实际表现
调查中,那些声称特别在乎数据隐私的用户,实际上更多地将个人数据分享给了第三方小程序。许多新用户在刚开始使用服务时,就向第三方授权了数据。随着服务使用量的增加,他们对数据授权的依赖也在增大。这些活跃使用数字应用的用户,嘴上虽说注重隐私,行动上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。
决策权衡原因
每位用户在决定是否授权数据时,都会下意识地做收益成本分析。经过调查发现,超过60%在意隐私保护的用户表示,虽然心里担心隐私会泄露,但是他们还是会选择授权数据,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数字化服务。比如说,点外卖时授权个人位置,能够更快地享受到美食;网购时授权消费记录,可以得到精准的商品推荐。对他们而言,获得这些体验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隐私成本。
研究结论意义
研究已经证实,用户数据授权行为存在数字隐私悖论,那些越在意隐私的用户,使用数字应用就越活跃。这类用户虽然担忧隐私,但是却愿意用个人数据去换取服务。既然用户在意数据分享的价值,那么就不应该封锁数据,而是要鼓励数据分享流动,与此同时,还要保护好隐私安全。这对于挖掘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巨大价值有着重要意义。
那些在意隐私的用户愿意为了服务而授权数据,那么在保证数据分享与流动时,怎样能更好地保护他们的隐私安全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,也请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