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军起事时力量不足:在靖难之役的开端,朱棣的燕军面临困境,仅能控制北平周边的有限地区。而朝廷在军力、物资等方面明显占优。1399年,朱棣以清除皇帝身边奸臣为名发动起义,但面对朝廷庞大的百万大军,形势如同泰山压顶。尽管如此,燕军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,具备一定的防御条件,朱棣也在耐心等待转机出现。
清除北平周边障碍:朱棣巧妙运用内部作战手段。1400 年初,他迅速攻下居庸关、怀来等地,消除了北平北部的威胁;同时,在东部攻克了蓟州、遵化等地。他亲自领军,以少量燕军之力,击败了多股守军。仅仅数月,北平外围便得以清静,从而能全力应对朝廷的大军。
朝廷挑选将领不力:朱元璋在晚年大量杀害有功之臣,使得朱允炆能用的良将寥寥无几。不得已,只能启用年迈的耿炳文,让他率领十三万大军出征。然而,耿炳文首战便遭遇败绩,朝廷于是又更换了李景隆。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来到河间,却对兵法一窍不通,军中秩序混乱。朱棣在得知李景隆的作战计划后,断定他必将失败。
巧妙布阵引敌深入:朱棣在掌握李景隆的不足之处后,选择了诱敌深入的策略。他安排姚广孝和朱高炽镇守北平,自己则亲自前往支援永平。李景隆果然上当,率领大军直指北平。在这期间,都督瞿能曾攻入张掖门,但终因后续支援不足而暂停进攻。而朱棣则成功吸纳了宁王军队,从而增强了自身的实力。
战场上胜负交替出现:在白沟河一役,朱棣率领的燕军与南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。起初,燕军表现出色,但随后南军增援,燕军陷入了被动。朱棣的亲信张玉不幸阵亡,朱棣本人也被敌军包围,幸好朱能及时赶到,帮助他成功突围。在此期间,谋士建议他绕过山东,直接进攻金陵。回顾盛庸北伐时,燕军也曾因轻敌而遭遇失败,战场上的形势变化无常。
朱棣采纳谋士之策,放弃了攻城。南军这边,建文帝因受臣子影响,召回徐辉祖的军队,同时粮草运输也被燕军截获。燕军趁机在灵璧重创南军。由于明廷缺乏能与朱棣抗衡的将领,且靖难之役被视为皇室内部的事务,响应建文帝勤王的人不多。最终,朱棣成功南征,逆袭夺得皇位。
各位读者,若建文帝能更好地运用人才,靖难之役的结局会不会有所改变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意见,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!